男子每天1斤杨梅狂吃20天要做血透!这样吃杨梅不用担心

阮光锋营养师微信号   2023-06-26 21:41:38


(相关资料图)

又到了吃杨梅的季节。  今天有新闻报道称,台州一位大叔病情危重,要做“血透”。他基本每天吃下一斤多,从6月初开始,已经连续吃了20来天。结果忽然浑身乏力,双腿都抬不起来,去医院检查发现他血钾7.24mmol/L,已经超过6.2mmol/L的危急值;已达到尿毒症期,且又合并高钾血症,病情属于危重阶段了。  高钾血症是怎么回事?吃杨梅真的会导致高钾血症?还能放心吃杨梅吗?1高钾血症是怎么回事?高钾血症是指血液中钾离子的浓度异常升高。正常情况下,钾是身体内维持正常细胞功能所必需的电解质之一。然而,当钾的摄入过多或排泄能力受损时,血液中的钾浓度可能升高,导致高钾血症。  高钾血症在总人群的患病率约为 2%~3%。一项中国高钾血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,中国门诊患者高钾血症患病率为 3.86%,其中 CKD 患者高钾血症的患病率高达 22.89%  高钾血症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,包括:  ■肾功能不全:肾脏是排除体内多余钾离子的主要机制之一。当肾功能受损,无法有效排出钾离子时,钾离子在血液中积累,导致高钾血症。  ■某些药物:某些药物或治疗方法可能干扰或抑制钾离子的正常排泄。例如,利尿剂(如螺内酯)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、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、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影响肾脏对钾离子的排泄。  ■细胞破坏:细胞破坏会释放细胞内的钾离子。这种情况可以在创伤、烧伤、组织坏死、酸中毒、溶血性贫血等情况下发生。  ■高钾饮食:食物中富含钾的食物摄入过多,尤其是对于肾功能不全的人群,可能导致高钾血症。富含钾的食物包括香蕉、土豆、西兰花等。  ■内分泌失调:某些内分泌失调病症,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、酮症酸中毒等,可能导致高钾血症。  ■高钾血症的遗传性疾病:少见的一些遗传性疾病,如遗传性高钾血症(Familial Hyperkalemia)等,会导致体内钾离子的正常调节受损。2吃杨梅会导致高钾血症?食物中的钾含量因种类而异,而杨梅的钾含量并不算很高。一般来说,对于健康人群,适量食用杨梅通常不会导致高钾血症。  但是,如果已经患有肾功能损害、慢性肾脏疾病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疾病,或者正在服用某些药物(如利尿剂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),就需要更加谨慎控制钾的摄入量。  这个新闻报道中的林先生【自己既往有糖尿病史,并且肾功能不好,平时也不注意监测相关指标,最近突然出现乏力才来就诊。】这才是关键。  实际上,正常人摄入富含钾的食物通常不会引起高钾血症,但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由于肾功能受损排钾能力下降,容易出现高钾血症。  所以,正常人吃杨梅不用太担心啦。比如按照膳食宝塔,每天吃200-350克,是不用担心的。  每天吃一斤,我是不推荐的哈,本身它的糖分也比较多,多吃不利于血糖控制,还容易长胖,最关键的是——还会增加花销。3杨梅生虫,还能吃吗?很多人可能都看到过杨梅里钻出一条小白虫的、视频,不少人都会觉得很恶心,就不敢吃了。  我前几天就发现我妈买的杨梅放冰箱里后来爬出了好多虫子……  自己拍的。买的杨梅也看到小白虫了。  其实,这种小白虫是果蝇的幼虫,虽然说它也会加速杨梅的腐败,但人吃进身体里是完全没有问题的,还能补充一点蛋白质。  首先,这个小白虫跟苍蝇其实是不一样的。  很多人看到小白虫就会联想到苍蝇、蛆,然后引申到厕所……越想越觉得恶心。  其实,这种小白虫是果蝇的幼虫,它从虫卵到长成幼虫的过程都是在杨梅果实里的,还是很干净的,而且,小白虫本身也比较爱干净,基本没有接触过其他的细菌。  另外,果蝇的生存温度通常在是35-36℃左右,如果超过曾温度很快就会死去。也就是说,这些幼虫被你吃下去之后,在37℃的体温中根本活不久。即便它活着到达了胃里,也会被胃酸杀死。所以,从食用角度,它其实并不会有什么安全问题哈。  当然,如果你仍然觉得恶心、有心理阴影,可以先用盐水把杨梅泡10分钟左右,果蝇幼虫会自己浮出。再用干净的水冲一遍,就能放心吃杨梅了。  再退之,如果还是觉得难以接受,那就丢了吧。吃美食本来是为了让自己身心愉悦,何苦为难自己?!  参考资料  [1] 边佳明 左力 赵厚宇 韩旭。 中国门诊患者高钾血症分布及诊疗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[J]. 中国血液净化, 2020, 19(11): 726-729.  [2]中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管理指南工作组。 中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管理指南[J]. 中国血液净化, 2022, 21(增刊): 1-16.  [3]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。 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血钾管理实践专家共识[J]. 中华肾脏病杂志, 2020, 36(10): 781-792. DOI: 10.3760/cma.j.cn441217-20200721-00139.

免责声明: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中国食品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自其他媒体,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,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无意侵犯版权,如有内容、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,请速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尽快处理。